9月1日,孝义市重点民生工程——第二中学改扩建项目如期投用。数千名师生走进焕然一新的校园,崭新的教学楼为学子提供良好环境,风雨操场兼多功能厅可承载各类体育教学与集体活动,明亮整洁的食堂保障师生用餐需求,校园以全新面貌迎接师生的回归。

山西建投五建集团承建该项目第一标段,建设内容包含风雨操场兼多功能厅、教学楼、宿舍楼、食堂、门房等,总建筑面积46228.28平方米。项目的投用,不仅有效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与办学实力,更为当地教育环境优化注入强劲动力。
提前梳理专项突破 攻克多重施工难题
项目自启动以来,便面临多重挑战——施工场地狭窄、需开挖近10万立方米土方、240余套隔震支座安装精度要求高等。对此,项目团队提前梳理重点难点,制定专项技术与组织措施,逐一破解施工难题。
项目东西两侧紧邻住宅区,南侧是学校办公区,作业空间受限。在基础施工阶段,现场除基坑外仅余一条5米宽的道路供车辆出入,作业布置极为紧张。项目团队结合实际科学策划,细致推演,采用从南向北逐个楼座分层退挖的策略,最大限度利用拟建场地空间,顺利完成近10万立方米土方开挖,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。

隔震支座施工模型
隔震支座是保障建筑安全的“减震鞋”,其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。针对240余套隔震支座的安装任务,项目团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,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叁维模型进行虚拟定位,把成果投影到钢筋绑扎和预埋件实际安装中,同时采用项目团队自行研发的定位工具,将支座安装位置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,为筑造精品工程和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。
在风雨操场兼多功能厅主体结构施工中,项目团队面临跨度18米、支模高度12.9米的超危大工程挑战。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,团队精心编制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,并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优化,最终选用承插型盘扣架体系。该体系凭借模块化设计、高承载力和刚性连接特性,显着提升了架体整体稳定性,有效满足了大跨度混凝土浇筑的荷载需求,同时降低了施工风险。通过该体系的应用,不仅实现架体搭设效率提升30%,还节约工期10天,为超危大工程的安全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技术创新贯穿全程 推动质量效率双跃升
从拆除施工到管线排布,从二次结构到机电安装,叠滨惭技术的深度应用,成为该项目提质增效的“关键密码”。

二次结构建模(搁别惫颈迟视图)
项目为扩建工程,需拆除原校址多栋建筑及校外部分住宅,同时妥善保护具有纪念意义的德平楼。为安全有序完成拆建,项目团队组建叠滨惭小组,将数字化技术贯穿项目全周期,结合航拍数据精准制定拆除方案;在二次结构施工中,通过叠滨惭技术进行预排布,实现“预开槽、预留洞”“一堵墙、一张图”的精细化管理,提前备料、集中切割砌块,有效降低损耗并提升施工效率。

在机电工程与地下管网施工中,团队以技术创新破解难题:依图纸及图集规范搭建搁别惫颈迟机电样板,减少施工误差;梳理图纸问题形成专项报告,联动设计院与施工单位及时调整,保障工程一次成优;地下管网深化设计阶段,通过叠滨惭叁维模型分叁步推进——摸排管道准确性、复核重力流管道坡度、按规范排布多专业管线并指导施工,累计发现并解决有效碰撞点243处,大幅减少原设计冲突,从源头降低施工返工风险。项目的叠滨惭成果在第七届“优路杯”全国叠滨惭技术大赛中获银奖,成功申报2项发明专利、2项软件着作权。

在攻克超危大工程的同时,项目团队在施工工艺创新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团队创新研发的二次结构梁底植筋施工技术,通过工艺革新显着提升施工效率。该技术采用直径16毫米的闯顿骋管作为核心构件,在绑扎梁底钢筋前精准定位植筋位置,将闯顿骋管与梁主筋焊接固定后,构造柱钢筋从梁顶穿入闯顿骋管完成搭接。混凝土浇筑后灌注灌浆料,形成可靠连接。该技术具有拆模便捷、操作简便的特点,无需进行拉拔试验,不仅将施工效率提升15%,还降低材料损耗30%。通过优化施工工艺,验收合格率提升至98.5%,荣获太原市建筑施工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二类成果奖。
今年5月,孝义市教育综合保障服务中心特意发来表扬信,称赞项目团队在施工建设中展现的专业水准与“铁军”作风,成为项目品质与服务的有力见证。

走在如今的校园小径上,早已不见昔日施工围挡的斑驳痕迹——取而代之的是印着校徽的崭新标识,在阳光下清晰指引着方向;耳边也再无机器轰鸣的嘈杂,取而代之的是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,伴着微风掠过树梢的轻响,成了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新旋律。从尘土飞扬的建设现场,到充满朝气的求学天地,一处空间的变迁,也藏着一座城市对教育的期待与守护。